善意提醒

如果您打开本站很慢,布局排版混乱,并且看不到图片,那么可能是因为您还没有掌握用科学的方法上网的本领。

2025-04-18

果然,这是他们的世界

最近很少关注所谓「时事」。莫名其妙地看到「订婚强奸案」的公告和评论,真的感到莫名其妙。什么时候这种事情也能吵起来了?
未经同意的性行为,可不就是强奸么?不要说什么订没订婚,就是拿了证结了婚,那也是强奸。而且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强奸。都2025年了,这它妈还需要讨论?!

不需要讨论。但是需要「吵」。

图片来自ChatGPT

越来越同意发姐的那个观点:「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世界,是他们的世界。」

是的,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世界。我以前有那种幻觉,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手机,上不了网。
曾经的我,以为大家的价值观在大方向上大致是趋近的。毕竟这么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起码反映了大家的某种美好的愿望。至少能看得出来大家都想be like什么,以及对于什么是bad,还是有基本的认同的。
直到他们买得起手机了,移动「互联网」也普及了,我才猛然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以上是我的猜测。又或许,很多人原本就是坏人,以前还想着be nice一下,装一下好人。后来发现好人没好报,而世界却唾手可得,因此不想再「装」下去了?
我应该对人类如此失望吗?拱手让出这个世界,还给它原本的主人们。天会因此更蓝吗?估计不会。生活会因此更好更轻松吗?短期可能会,长期可能不会。但是人总不能每天都活在抑郁中,想得却不可得,还不如不去想。

其实在发姐说这个话以前,我也想到了这个道理。大概比她早了几天吧。应该是一种巧合,不过这种感悟,大家都是因为看到了某些社会事件才萌发的,多半也算不上什么真正的巧合。
以上可能让人觉得我这是菁英主义。不,我不是菁英。菁英可能还会去想如何来改变这个世界,我才不想。
人生苦短,而我已经行了半程。是时候let it be了。

2025-04-11

我的电脑史(一)——中华学习机

我的第一台PC,也就是「个人电脑」,说起来,是一台「中华学习机」。
是的,就是那台CPU是6502的山寨Apple II机器。

图片来自网络,并非我的CEC-I

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的「电脑夏令营」。

我所在的小学,并不出名,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特色。但校长的确相当的敢创敢干,办学思路前卫。她抓住了90年代初的「微机」热潮,在《电脑报》创刊前一年就买了两台中华学习机,开办了一个电脑夏令营。五、六年级的不少学生都参加了,我也是其中一个。

当时的两位带队老师,也是仅仅被派去少年宫「进修」了几天,就回来赶鸭子上架,面对一大群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学生,拿着手上的纸片就教我们敲起了程序。我还记得她们说BASIC有17种「语句」。我也不知道这说法对不对,反正「17」这个数字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我看到的第一个程序是用一个双层循环print出来一个*号组成的三角形。老师们写出程序(包括行号),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去录入了一遍并运行。当时这两台中华学习机都没有软驱,所以程序关机就清空。

第一天夏令营结束以后,我留下来打扫清洁。偷偷按了一下上下左右方向键,心想这东西肯定可以用来玩游戏。
到了夏令营的最后一天,老师拿出两盘卡带(一看就知道是FC卡带),说是学生家长捐助的,打算最后让大家过过瘾。但她们怎么也插不进去,最后只好作罢。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个电脑兴趣班。
作为全校IQ担当的我,先被教自然的朱老师捷足先登给「抢」到了他的围棋兴趣班。朱老师二话不说,摆开棋盘就弈上了,随后教导主任带着电脑班的老师过来抢人。
两边一度剑拔弩张,最后朱老师还是认输了。就这样,我和一群女生一起,被送去了电脑兴趣班,接受现在看来目的性挺强的「教育」。

当时学校可能是接到了上级指示,让我们学LOGO。

LOGO的海龟,图片来自网络

LOGO的长处其实是字词处理,以及有真正的函数和过程。这些都挺好,BASIC欠缺这些,所以LOGO的确是当时更好一些的选择。起码嵌套和递归这种东西,BASIC里面不会接触到。

但实际上我们却是从绘图指令学起。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看似对培养小朋友的兴趣有好处,但最后其实是害了他们。如果仅仅对绘图指令乐在其中的话,就是太小看了Programming了。这一个兴趣班的学员,最后真正有在编程的,就我一个。其他人甚至都没去读理科。


六年级下半学期,父母不知道是听了老师的劝说,还是自己觉得我在这方面可能有天赋。总之某一天,就带我去重百六楼,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接在家里电视机上让我玩了起来。

好巧不巧,买的时候,刚好被我班主任给撞见了。第二天这消息就在班里宣扬开来,这下子大家都知道了。

现在想想,父母那个时候还真是胆子挺大的。一台中华学习机当时要950元。1992年的950元,即使是在城市居民那里也是不小的一笔金额,起码是好几个月的工资。
我还记得国企改制,我妈的单位被解散的时候。她最后一天去财务那边拿到的遣散费也就是1000元。她脸上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只是不知道如何形容。那叠「大团结」是旧钞,捏在手里好大一把,起码我以前是没见过这么多钱的。

图片来自网络

小学时候的学费是免的,杂费还得缴。一个学年大概也就是50至70。后来到了高年级的时候,涨到了一两百,最后一个学年大概是两百多。要一下子花接近一千块钱,去买一个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用的东西,还真是需要一些魄力。


我已经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开始自学编程的了。

可能我父母一开始只是觉得学校的电脑没法天天用,所以买一台给我,看看我在这方面有没有戏。
他们对我应该还是有蛮多期待的。还没上小学就送去学画画,结果毫不成器。上了小学又去学围棋,然而个性不喜与人争斗,学是学到些东西,比赛名次却一直不好。看看没有希望,五年级借口升学压力把围棋班停了。刚消停下来,然后又是学电脑。
只不过这次没让我跟谁去学,全凭我自己高兴,瞎折腾。

但这玩意儿又不是「小霸王学习机」,不自己写程序的话并不好玩。估计一开始我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也就是跟着学校教的自己随便玩玩。

图片来自网络,但酷似我当年那本

随机附了两本书,算是产品手册。讲软件那本被我翻得滚瓜烂熟,硬件那本就完全啃不动。一跳到汇编,我就只能随便乱敲键盘刷屏玩,看着满屏的MOV/ADD/SUB好玩,权当学英语。
后期BASIC玩得没劲了,我也想去下功夫去学一下汇编。DOS3.3里面电视机跳舞小人的动画效率让我羡慕不已。但还是不行,学不进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父亲都觉得我是「软件强,硬件弱」的类型。

还好我平时喜欢自己跑去书店「淘宝」,后来就陆续买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书籍。COBOL和Fortran的书我都买过,淘的旧书,能闻到霉味那种。价格很便宜,可惜看不懂,主要也因为没法实践。而谭浩强的《BASIC趣味程序选》,刚好就是我可以上手去试的内容。


在这里,我的记忆貌似开始出现了一些偏差。
我在「小升初」的暑假里面,生了一场「大病」,住院住了大半个月。病友都是成年人,聊的事情都很无聊。(还打算考我「四人帮」是哪四个。这种题能难住我?去公园路上的坦克履带印子我也是见识过的。)
因此那段时间,我经常在病床上捧着书看,在脑子里面跑程序。这段记忆给我的印象很深。

图片来自网络,就是这套,1-3册

不过,我自学BASIC肯定是更早的事情。因为六年级的时候,区教委搞计算机编程竞赛。当学校老师兴冲冲地领着我们电脑兴趣班全体「学员」去参赛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考题全是BASIC的。

很自然地,其他人都缴了白卷,只有我还能瞎写上一些。估计那次被这样坑到的学校不会少,所以一个三等奖最后也就不意外地落到了我手上。

当然,这件事情被我后来拿了省奥数一等奖的事件给盖过去了。那一年我可能是鸿运高照,甚至连「地震知识竞赛」都莫名其妙得了个三等奖。母亲之前一度还担心我「小升初」的时候体测会遇到麻烦,但随着这些奖项把「分」一加,保送重点中学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而且后来据说我短跑也还发挥得不错,总之全校师生对此都很服气。校长也就放心地把那个总是找我麻烦的体育老师给请回家休息去了。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订阅了《电脑报》。我自己则从93年就开始买合订本,回家自己看。有一些属于运维或DIY的东西,也有一些是编程的内容。

到了初中,随着我写的程序越来越长,「一关机就没」成了主要的矛盾。没有持久存储,写的程序无法有任何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多复杂。虽然尝试过用磁带进行存储,但不知道是录音机不符合规范,还是磁带质量不好,总之没能成功。换了TDK的原装磁带也一样,估计还是录音机的问题吧。

好在没过多久,大约初一下期的时候,父母从深圳打工归来,带了一台软驱给我。
我简直如获至宝。Floppy Disk Drive!从此我就可以保存自己的程序了。能读写360KB双面双密度5.25英寸软磁盘,不过驱动器是单面读写的,需要手工翻面。以及,我学会了自己给软盘剪口子。
随机还附带一张DOS 3.3的盘,另外他们还买了一张磁头清洁盘。后者我用得特别节省,一直用到软驱时代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

在那个时期,家用游戏机渐渐普及,FC甚至已经开始式微,换MD开始崛起了。只是照着书抄点程序,已经无法满足我的娱乐需求了。书上的什么「模拟城邦」、「导弹打飞机」之类的简单游戏,玩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出出数学题之类的程序也很没意思,既没复杂度,也不好玩。程序都是自己写的,里面什么逻辑自己全清楚,写完后自己就不想再玩了。

而且实话时说,当时书上那些程序的Bug也挺多的。我甚至尝试帮忙修正了一些。其中有一个说是用来规划北京地铁交通线路的程序,应该算是书上最复杂的程序。一开始根本跑不起来,后来我也把它修修改改调试通过了。然而连地铁是什么东西我都没见过,计算机算法我也还没真正入门,只能说把阻碍运行的语法错误给修正了,业务逻辑改得对不对,天知道。结果也不知道怎么算是对的,到最后也只能看着好玩而已。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光盘。获取现成的Apple II游戏的难度也不小。于是接下来,我开始了自己「发明创造」的过程。

记得自己写过一个「拳击」的小游戏,在「低分辨率图形模式」下模仿了掌机上的一个小游戏。效果还不错,在Apple II的架构下居然有了「实时」响应的感觉。上下左右方向键终于派上了正式的用场。不过自己一个人玩有点无聊,加了暗器什么的,也埋了彩蛋和秘技,但总归是自嗨。

还有一个模拟炒股票的中文游戏,算是我那个时候的巅峰之作了。虽然价格涨跌的算法只是简单地交给随机数决定,但持仓、委托、成交什么的已经有了。而且我还加入了RPG元素,有对话,有菜单。最后也就是这个游戏,把这台电脑的机能给榨干了。


标志着这台「中华学习机」应该退役的事件,是有一天,我正在边玩边改进我的炒股游戏,尝试加入不同玩家角色的功能,突然发现屏幕上方开始出现不规律的一排排白点,并且随着程序的运行,开始向下蔓延,「破坏」了我游戏原本的显示内容。

我开始翻找手册,并在《电脑报》合订本上寻找帮助。最后很不情愿地发现并承认,这台电脑的内存不够用了。

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中华学习机的ROM内固化了中文BASIC,其字符串缓冲区放在用于显示中文的内存区域不远处。一旦字符串太多,发生溢出,就有可能破坏屏幕上的中文显示。
偏偏我这个游戏是一个「文字」类型的游戏,而且为了搞菜单和对话那些花里胡哨的效果,堆了不少中文字符串上去。

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加内存,一个是换电脑。可是这机器的内存扩展板卡似乎很不好找。而且在1994年的时候,《电脑报》上的Apple II内容已经不是很多了。我大伯也买了一台PC/XT,我经常跑去玩,还在中华学习机上自己模仿MS-DOS写了一个命令行shell。在这个时候去给它加内存,听上去有些傻。

于是后来我就有了一台真正的PC,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台CEC-I的结局,和我那台雅达利几乎如出一辙。

某天我小舅说想把它拿去用用,估计是表妹缠着父母要买电脑。我把束之高阁的它请了出来,通上电打算看看情况。但显示部分总是倾斜且闪烁的,行频和场频无论如何就是调不对。

图片来自网络

表妹家里人一看,就打了退堂鼓。最后应该也是只能把它扔掉了。早知道现在会进博物馆,可能不会如此处理。

2025-04-10

川普果然是想当皇帝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招与「指鹿为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先全球高关税,进行服从性测试,通过站队了解了情况,然后就来一记「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把没后退的那个留下挨打,一直要打服为止。

以川普目前的能力,他肯定是知道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能去给他跪下的。中国要真去下跪,国内是摆不平的。就算墙头草转向极快,舆论引导顺利,但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之前自己太高调,现在要让人再🤐,这种事情骨川小夫已经拿刚田武试过了,后果比核弹还可怕。钉子钉进板子里去了,不可能没痕迹。转头说不定哪天就被当作把柄拿来清算。要防只能再加高压。但压力测试上次在某条中路已经做过了,锅盖没那么结实。
所以川普摆明了就是要硬怼,要当全世界的No.1,谁不服就收拾谁,美国现在的确也有那个实力。

算了,算了

这肯定不是民主政体的玩法。民主政体的特点就是转身没那么快,干点事要制订法案,要投票,但是稳定持久,事情做成了就是长久的影响。川普这「烙大饼」就是独裁者的玩法,想一出是一出。华尔街那些精英也被他玩得一愣一愣的,市场坐过山车,不知道甩出去多少人。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爽,川粉,或者华川粉吧,像看爽文一样。

但是,民主政体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很难真正干坏事,这也就是它是所谓「最不坏的政体」的意思。要干点好事很困难,干坏事也很麻烦。总之,要干点什么事情都不会很容易。
这个时候就考验人性了,看看真的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以及要干事的人到底有多坚决。民主民主,如果真的是坏人多,那干的自然也是坏事,没什么好奇怪的。政体只是让这些事情干起来都很有阻力,而要纠正则相对更容易而已。

因此,真正的独裁者要想上位,一定要先废掉这些限制。
川普之前的一些做法,包括让马斯克去搞什么DOGE,看起来就是在破坏美国民主体制。他只有把原来的体制给瘫痪掉,才能干出后面这些事情来。
这肯定不是什么民主。连联邦参议员也被他搞晕了,只能「努力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普通人有几个能理解并支持的?没有人。可能川粉除外吧。

川普现在的做法,就已经让正常人很不舒服了。没人知道他下一步要发什么疯。目前从事后来分析,他发的这些疯,还算是有逻辑在里头。但是如果他哪天不讲逻辑了呢?或者像另外两个独裁者那样听不进去,甚至听不到真实的信息了,那他再有逻辑,干出来的也只能是真的疯事。

美国是世界No.1,那美国的独裁者是什么呢?是地球的皇帝。

2025-04-09

开始为回忆录作准备了

年岁渐长,记忆力早已不胜当年。许多本以为会在脑子里刻一辈子的事情,如今也开始慢慢淡忘了。

有一些事情,不是完全想不起来。但是如果凭空叫我去想,真的是无从开始。反而是坐着发呆,任思绪信马由缰的时候,不少往事倒是顺着思绪会一个个慢慢跳出来,还会很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记得这么详细。只不过若是不立刻记下来,过一会儿连自己刚才想到什么,都可以一股脑忘掉。

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
大脑的工作原理就像一间图书馆,书籍被分门别类地放好,如果做好了索引,要找就很容易。是为长期记忆。
但是大部分记忆没有被很好地归档,而是被乱七八糟地堆放在门口工作人员旁边的工作台上,于是近期的就容易找到,隔久了就忘了许多。这些都算短期记忆。

所以,记忆力变差,并不是真的把事情忘记了,想不起来了。东西其实还在脑子里,但是没有索引,所以找不到。如果因为某个东西联想起来了,你就会发现你记得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于是,打算趁着还没有罹患阿兹海默症,赶紧把自己的索引整一整。随意想到的往事,就写下来。日后一看到,自然就会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