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了是初三还是中考结束后的假期里面。我的电脑升级成了486。
初三的学业还是很紧张的。我在初一和初二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数学当然还是班里第一,物理和化学也没有问题。尤其初三加上的化学,因为只涉及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我小学就通过科普读物了解过了,基本没费什么力气。但语文和英语这些文科并不突出,特别是语文,因为是班主任教的科目,一个老头子,跟班里绝大部分男生都不对付,所以成绩很一般。初一的时候历史还不及格过,还好只有那一次而已。
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父母真的是有魄力,敢在那个时候给我换电脑。升级以后的电脑,具备了彩显、声卡、光驱,可以被称为「多媒体」了,娱乐性大大增强,不亚于如今的手机。对于当时还是个初中生的我,无疑具有莫大的诱惑,很容易走上「邪路」。
转折点来了,初三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 |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
老头子本来就有劣迹(私下有传言他以前有跟女生不清不楚过,按我外婆的说法是「犯过错误」),带的班级成绩也不好,在年级里面的评价是学生都比较顽劣,有时候还有老师和学生拳打脚踢的事情发生。于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年级组把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一位三十来岁年富力强的青年女老师。
女老师的作风很是强横,个性鲜明突出,很快把整个班级收拾得服服贴贴,不再敢乱来。当然她也不只是强硬而已,在提升考试成绩上的确有真才实学。通过一些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突击工作,学生们的成绩提升明显,家长们也服气。我直到现在都还会在梦中时不时梦到又去参加考试,然后心里暗自发愁背过的东西过了这么久怎么可能还记得。
升级是去的电脑城,那个时候重庆的整机DIY行业才刚刚开始起步,一切都很原始。商家自己也没货,带着我们四处找零配件。印象中很深刻的是,主板是去一家专卖店里面选的,门店在电脑城之外,嘉陵江索道那边。当时在选Hippo 10还是12这件事情上纠结了蛮长的时间,最后还是选了12。
![]() |
图片来自网络,但确是当年的模样 |
CPU用的是TI的486DX2-80。内存则升级到了4MB,用上了72线的SIMM,印象中是两根,2×2MB。386SX的机箱已经太过窄小,放不下HIPPO 12主板,所以也一起换掉了。新的机箱其实很简陋,盖子的铁皮挺薄,打开的时候还会变形。当时不太在意,也无从对比,后来我大学时DIY接触到了其它机箱以后,才知道它的品质相当不行。
这次升级的时候,准备加一部光驱。商家给到我两种选择:1x或2x,也就是单倍速和倍速光驱。当然当时也有4倍速光驱,不过价格明显偏高。我们选了2x倍速光驱,但商家死活装不上,换了1x光驱就可以。
之前还在用386主机的时候,硬盘已经升级成了一块三星420MB。最后的诊断结果说是这块硬盘跟光驱冲突。偏偏1倍速和2倍速的差距在某些场合又非常明显(比如看VCD),最后不得已把硬盘换成了Maxtor的420MB。旧硬盘抵了一部分金额,但还是额外出了一笔钱。
光驱已经忘了是什么品牌,好像是Acer。当时坚持不用1倍速光驱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因为那个可以兼容三星硬盘的单倍速光驱的品牌我没听过。后来这部光驱用了蛮长时间。面板上有外接3.5mm耳机的接口,也有按键可以直接播放CD,不过音频是从这个外接接口出去的。后来的光驱就都有一根音频线,可以接到主板或声卡上,走声卡输出了。
![]() |
图片来自Reddit |
既然是「多媒体」电脑,声卡也是必不可少的。声卡是OPTi 82C929A MAD16 Pro,兼容性倒是还不错,大致相当于Sound Blaster Pro/16的程度。Driver在一张1.44MB软盘上,其中测试MIDI的Demo音乐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随口就能哼。后来进大学看了NBA才知道原来是美国国歌。这块声卡一直用了五六年,到我大学中期才淘汰掉。
声卡接了一对塑料音箱,一直用到我大学毕业。另外还配置了鼠标。键盘已经有点失灵,于是顺便也换掉了。因此,说起来留下的只有显卡和显示器,以及两个软驱。其余的配件都换掉了,相当于新买了一台电脑。因此老的80386主机我就收了起来,加上之前换下来的双频单显,怀旧的时候可以装起来玩玩。
说起怀旧,那个年代我就已经开始了。我偶尔会把一台「大屁股」电视搬到我家里睡的「上铺」去,接上FC开始玩「魂斗罗」。那台电视据说是我大舅年轻时玩过的,整个像一个小柜子。透过木质外壳的缝隙,看得到里面有电子管,开机后的确需要预热一段时间才有图像。屏幕是黑白的,都不知道有没有十寸,不说的话我还以为是个示波器。当时不知道DPI为何物,反正我觉得它清晰度还不错,比家里18寸彩电要高。
![]() |
图片来自网络,大致长这样 |
有了光驱作为输入设备,电脑的可玩性骤然高了起来。装机的时候,店员用了一张游戏光碟作为试机碟,我看到里面游戏挺多也挺不错,死乞白赖地找人家要了过来。这张光碟我现在还留着。
第一个玩的游戏是《悲恋湖杀人事件》,因为目录的名字「SADLAKE」是我第一眼看到并且能看得懂的。
第二个学会的单词则是「KOEI」。我很幸运,玩的第二个游戏的目录名字是「KOUKAI2」。它让我知道了,即使是在那个年代,那种硬件条件下,一个好游戏也能做到什么程度。
![]() |
图片来自网络 |
此后,我也时常往电脑城跑,自己去淘光碟了。到上大学为止,大概攒了两个光盘包,40张碟片左右。一开始光碟要40至50元一张,后来慢慢降到10元左右,说起来也是花了接近一千块钱。看来,90年代中后期,不仅我们家,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在慢慢往上走了。
高一的时候,我去买过我上大学以前唯一的一件正版游戏,就是96年发售的《金庸群侠传》,79元。当时是从《大众软件》杂志上看到,于是刚一上市我就去买了。还记得是在文化宫中门对面的那个大厦里面买的,从天桥进二楼,有一些卖IT软硬件的商店。国内正版软件市场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起步,国人的意识也是一样。我妈把我痛骂了一顿,说我乱花钱。然而我也不花什么别的钱,连零食都不吃,她也拿我没什么好办法。
不过这并不是我买的第一款正版软件。第一次换硬盘的时候,我当时提出来要把他们的一些软件目录上的内容给拷贝到硬盘上带走,后来放不下,又买了一些软盘。作为交换条件,对方则提出来,要我们把他们的一套正版软件给买下带走。
![]() |
图片来自网络,我的是5.25'磁盘的载体 |
那套软件放在他们玻璃橱窗的最顶层,看上去包装很正规,很高大上。后来拿回家拆开一看,的确也是。里面至少有10张5.25寸软盘,以及好几本手册。手册有厚有薄,软件看起来是全英文的,我后来安装过。说明书里面有部分具备中文,也有一些是全英文的。
软件名字叫做——Visual C++ 1.0。可惜现在肯定已经随着老房子的清空和出售而毁损了,不然还可以跟大舅的小黑白电视机一样当作收藏品。
初三的我,跟小学六年级一样地幸运。奥数竞赛再一次得奖,这次是省二等奖。复赛的时候一共就三道题。按照同学的说法,我上来就把第一道题做了,看看第二道题有点难,翻过来把第三道题也做了,剩下的时间研究了一下第二道题,然后把它也给解决了。
物理竞赛我也捞了个三等奖。最后顺利晋升本校高中部,并且在高中两个重点班的「选秀」环节被第一顺位选走。我只记得中考数学150分拿了143.5,其它科目都忘记了,想来也不会差。
我们班也成功逆袭。原来的「重点班」,不少学生都「跳槽」去了所谓更好的「一三八」。我们班的成绩紧随其后,原来班上那帮顽劣之徒,成了本校高中一年级的骨干力量,后来高中各个班的「尖子生」,都是从我们这个初中班级开枝散叶出去的。
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开始「泯然众人」,班主任一直有点遗憾。她总觉得是我高一的时候一次体育课后的意外导致的,被「摔傻了」。
当时是一次下午的体育课后,体育老师让我们把一些体育用品搬进仓库。我们几个学生干完活以后,看到仓库中有跳高用的垫子,于是就自己在那边跳着玩。我大概是一次脚勾到了什么东西,摔到了垫子外面,接下来的记忆就是被人扶着坐起来,中间的一段已经失忆了。
现在看来应该还只是轻微的脑震荡。送去了急救中心,班主任的老公是那里的医生,看过之后判断无大碍,于是叫了出租车让同学把我背回了家。同学虎背熊腰,我瘦瘦小小。他家里也有电脑,到了家以后他看到我的「玩具」,心里有了数,后来三年我们就成为了玩伴。
我用了一大叠软盘把《仙剑奇侠传》给了他,他也给了我《风尘三侠之金箭使者》和《妖魔道》。不过他后来热衷于玩格斗类游戏,大学以后我们就分道扬镳了。
|
图片来自网络,我好不容易才想起游戏名字 |
游戏多了,自然不需要自己来写。因此程序开发的事情,算是渐渐撂下了。
高一的时候,学校开了电脑课。电教老师找我恢复过两次误删的文件,他居然连undelete都不会用,我有点惊讶。剩下的时间,我就在他电脑上玩《FIFA94》和《波斯王子》。
其实初一的时候,开过电脑兴趣班。当时我有参加。这位电教老师发了一份考卷让大家做,当作入门测试。我一看,这不就是我上学期刚考过的奥数之类的东西吗?卷子是油印的,不是很清楚,老师边念题,就要学生马上做,没给什么思考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跟不上,但我发现自己做起来比之前六年级时又简单了许多,时间还真是够用。旁边一个家伙在抄我的答案,后来他大学期间去创业开了个网站卖旗袍,卖了很多年。
初一时候学校的机器,好像都还不是x86。有一台CEC-I,数量是不少,机器感觉还没我小学好。到了高中时候,机器换过一批了。有80286出现,那些非x86的机器已经看不到了。我不知道他们上课学了些啥,反正我都在老师办公室里面呆着,没怎么上过课。
后来期末考试,电教老师来发完考卷之后,班主任直接让我上台带着大家把题目做掉了。还冲我挤眼睛,问我说感觉好哇?搞得我很尴尬。题目的确是简单,对我而言是很基础的IT知识,里面我只有「五笔输入法」的那道题不会做,其余都有把握拿满分。
![]() |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
高一下半学期,电教老师让我去参加一个比赛。编程相关的,一开始说还有一个高二的学长也要参加。老师为我俩指点了一些要复习的内容。那个学长据说只是自己在家瞎玩玩,估计期末考试题目还是会做的,竞赛就不行了。后来他知难而退,竞赛最后就只有我一个人去。
比赛记得是去的三中,老师带我去。难度不小,跟小学那次不可同日而语,四道题我可能只做出来一道半,拿了个三等奖。碰上初中那帮从我们学校「跳槽」过去的「尖子生」在三中玩Novell网,我这种自学成才的也只能干瞪眼,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这台电脑后来加了两根内存,组了一个四槽8MB内存。过了几年,内存突然便宜了不少,有一次我跟我爸去逛电脑城,发现已经是这个价钱了,随手就买回来了。
再后来,硬件也没有升级过了。不过我在高中最后冲刺的时期,踏上了一块全新的领域。
我们买了一台Modem,外猫,33.6k。当时已经有了56k的Modem,但我机器UART不行,波特率有限,权衡了一下之后没有买。
![]() |
图片来自网络,外观有点像,大差不差 |
再次佩服我爸妈胆子大,竟然让一个高三学生去上网。尽管一开始是FIDO网,但那也是很容易就陷进去的东西。现在哪个家长敢在学生高三的时候突然把手机给他让他随便玩?
话又说回来,可能我那个时候的成绩也比较能让人放心,以至于他们相信我能hold得住。可能我从高中开始成绩一直比较「稳」吧。
虽然一开始去了城市的FIDO里面逛了一阵子,不过后来我其实更多地是固定呆在一个BBS「GAMEBOY」上玩,相当于在泡一个论坛。站长Xiang Tao是一个公司里面的运维,用自己家的电话线路开了个拨号BBS,后来又加了一条线路。高中的时候,城市里面家用固定电话开始普及了,资费也算还好,一小时还不到10块钱。于是每天用Telix拨上去收数据,然后用BlueWave慢慢看慢慢回,就成了我回家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睡觉之前还会再做一次。这样做,电话费其实要不了多少,后来拨号上Internet就不一样了。
这个BBS比较有特色,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个具有模拟股指期货的BBS。开发者Huang Hui是个程序员,写了个插件让BBS有了这个功能。站长也在玩,还有几个成年人。我们这种小屁孩就在里面瞎胡闹,灌水什么的。
![]() |
感谢PCem,感谢WinImage |
不过我也贡献了一些资源到站内, 有一些科幻小说,还因此混了个科幻区的版主当当。在学校里面我是从来不想担任任何职务的,但班主任强迫我当「数学课代表」,结果导致我的数学成绩在高中阶段并不出色,我也开始讨厌数学。高考时勉强考了个110多,不算出色。
高考完了以后,GAMEBOY站长从报纸上看到了录取信息,向我祝贺。川大(当时还叫四川联合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录取名单第一个。随后我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去上大学,也就意味着我与GAMEBOY告别了。不过在学校有更大的BBS「蓝色星空」。去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的一个夜晚,我在WPS上敲下了一篇长文,祭奠我的青春。那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密集使用双拼双音了。后来我把密码忘了,加密的文档再也解不开。传说有万能密码,可我再也未能找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