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提醒

如果您打开本站很慢,布局排版混乱,并且看不到图片,那么可能是因为您还没有掌握用科学的方法上网的本领。

2025-07-26

一路向西

为期一周的自驾游,又接了下一个任务,如今终于缓过劲来,开始整理游记。

婺源

婺源在我的印象中,是因为油菜花而出名,大约得有二十年了。我们这次去的时间不是看油菜花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只有暑假寒假有空。但现在婺源也不只有油菜花了。

订了一间民宿。没有重蹈去年日照的覆辙,至少在干净、卫生方面,太太这边算是「过关」了。离婺女洲度假区只有一个街区,不过我们还是开车过去的。天气实在是太热了。

婺源民宿

两个房间,中间并没有门。主卧的阳台部分还是挺不错的,视野很好,只可惜朝向一般。
老板是个设计师,风格还算简单明了,没有我们不喜欢的地方。室内储物空间少了一些,更适合年轻人。卫生间相当吵,但其它房间意外地隔音还不错。

闷骚老板整了个大厅吧台,可以提供一些鸡尾酒。第一天Check In的时候,有两个女生在吧台抱着哭。第二天凌晨一点多,有年轻人在房间摔门数次,太太不得不出门干涉。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回事啊?

婺女洲度假区

没能拍到合意的照片,勉强用这个来代表吧。

婺女洲度假区

大致是一个人造的网红景点,面积倒是不小。有不少刻意的摆设,适合年轻人拍照片。景点里面也有酒店,不知道住起来感觉怎么样,价格肯定比我们的民宿贵。话说我们刚订的第二天,民宿在携程上就涨价了近100元间/夜。

这个景区也有一个水上乐园,有不少游客其实是冲着这个来的,特别是夜里。我们没带泳具,也无意把自己整成大虾,就免了。

为了看「打铁花」,在高温下等了四十分钟,基本上到了大家的极限了。然而整场表演波澜不惊,离得还元。比起我二十多年前在铜梁看的打铁花表演都要差上不少,也难怪我近来各种「今不如昔」的长吁短叹。

停车费10元。在停车场目睹了有大神开车推着「雪糕桶」到处跑,保安边追边骂也不管用。只能说还好「推」的不是小朋友。

卧龙谷

本来第二天是想去篁岭的,但一来嫌价格贵,二来天气也太热,最后换成民宿老板推荐的这个「卧龙谷」景区。据说还比较凉快,毕竟是去山里玩水。

卧龙谷

我们也没有去玩水,直接索道上了半山腰,然后一路玩下来。
风景不错,拍了不少照片,不少都具备做成Wallpaper的资格。图上这座索桥上很凉快,风不小。再往上就到顶了,最后一个景点大龙瀑就在前面不远处。可惜太太爬不动了,在中途停了下来歇脚,拒绝继续。最后这一段是我和儿子「攻克」的。

弦高古城

上午去过卧龙谷,下午稍事休息,也是避开夏日的锋芒,然后傍晚去了民宿老板推荐的另外这个景点。

弦高古城

老板建议我们把车停在县政府停车场,走过去两分钟就到了。去的时候还好,回来的时候发现停车场门前的路上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不管是汽车还是电瓶车或行人都很多,被迫走了另外一个方向绕回去。

这个景点还是有一些意思。虽然也是人造的,但相比起其它「古城」,它多了一些「立体感」,有一些高低错落。在长三角就很难见到这样的地形。

傍晚还能好好拍照,入夜了人变得很多,行走更像是推搡,大概之前都在躲太阳。
年轻人还是很多,感觉婺源各个景点现在面向的游客就是年轻人为主。在当下这个时代,不确定这对它是不是好事,我也要想一想。

景德镇

「瓷都」名声在外,既然顺路经过,也就进去看了一眼。
没有留下任何值得放出来的图片。太太本来想找几个免费的景点玩玩,打发掉大半天的时间。然而这里的景点大多都要钱,而且不是一百多就是大几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抚州弄」,发现只是一个售卖地摊货和开苍蝇馆子的地方,十分钟就「逛」完了。
停车费也付了10元,相比起来,弦高古城昨晚只有3元的停车费简直良心。吃了午饭我们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KFC里面,也有外地游客在抱怨景德镇「哪里都要钱」。话说这种「自来熟」的Guest我们这趟在路上已经遇到过不止一次了。
感觉景德镇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中国不同时期的混杂物。有荒废的厂房(是真的荒废了,不是景点),有老旧的小区,《钢的琴》里面那种。然而对面可能就是一个新修的商场,却特意修成红砖风格,只是从系统窗上看得出来端倪。

走马观花,匆匆一瞥留下的印象,不一定对。
我不是太喜欢这种风格,但它是事实,是现在正在发生且存在的事实。这就足够了。起码它是真实的。

瑞昌

九江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主要不是来玩的。

瑞昌老小区

这种老小区,外观都很破旧。其实好好装修一下,房间里面还可以不错。
底商是餐饮,因此卫生状况不好,时不时污水横流。不过我在重庆的老房子也差不多,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

瑞昌城隍庙附近

因为不是来游玩的,没怎么拍照片。勉强拿出这一张。
过去的位置上是什么,我已经忘却了。总之图上的这些东西是新修建的,看起来还像模像样。据说是改建了一座「城隍庙」。

另外,市中心也搞了一个「柳湖公园」,晚饭后去遛达了一圈,单从游人数量上,也可以说是不少,但明显都是当地居民,年轻人不多。
也遇到有人在直播,以及大批的老年广场舞团体。这个时代就是如此。

月亮湾

安徽宣城下的泾县辖区内的一个景区。太太从「移动互联网」上看到「皖南川藏线」,有点神往,于是回程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个行程。

月亮湾

皖南跟川藏线搭什么界?我对此是一脸问号。其实也就是山路窄风景好适合自驾游的意思,有点「蹭」的感觉。

主要也是玩水,所以我们又是当「看客」了。太太光着脚到小河里走了走,水量是上游控制的,白天大一些,夜里不大。有一些浅滩用来让汽车过河,直接开过去,两边还有游客泼水。

我们在河边的民宿住了一宿,第二天准备继续去六道弯,但看了一下回程的路线太耽搁时间,于是改去了桃花潭。

桃花潭

没错,就是那个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是在这个角落里?古时候这里很繁华吗?

桃花潭

风光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据说是李白当年喝小酒的小阁楼上。小小的,是我喜欢的风格。视野挺好,看得到下面的渡口有船在来回摆渡。

我们一开始本来是导航到的景区入口,门票又是要大几十。太太从「小红书」上看别人的攻略,说好看的景点都在西岸,汪伦墓什么的。收费的景区是东岸,于是我们上车过河,其他的游客也纷纷拔营。

这个景区感觉有点乱,几股势力把各个景点瓜分了,各自为政。听别的游客说,渡船摆渡一次60元,从东岸到西岸要70元。我在想这个生意真好做,我也可以做,只要一半价钱就好。

2025-07-25

编程随想:文档很重要

公司的文档水平一向不好,习惯也很不好。在代码中能写个注释,已经算是有好习惯了。在我看来最低限度的ReleaseNotes,都是有人去推动后才建立起来的制度。大言不惭一下:看起来正式一点的文档,大多出自我的手笔。

前段日子,下了狠心,盯着同事们整理了一篇文档。大约三、四个月的开发内容,最后写了82页。我觉得不算多,但可能已经多得让不少人懒得去看了。也正常,文档不是小说,不是让你没事从头翻到尾的。有需要的时候去查上一查,还能有所收获,这就已经算是有价值的文档了。尽管离我认为的「先写文档后编码」还有不少差距,但要是能事后真真正正地补上,也是功德一件。


现在流行AI,公司上上下下都在搞自己部门的RAG。这推动了一波文档热潮。AI没有东西吃,吐出来的东西也就质量不咋地。这样一来,文档就愈发的重要了。

对我而言,这是好事。我倒是喜欢写文档。比起写代码,写文档更接近我的舒适区。何况偶尔我也会塞点「私货」进去,甚至把文档写得像小说一样。反正是内部文档,调皮一下也无妨。将来万一有人看到,也许会有会心一笑。

而且,为了能安心退休,我倒是也愿意把自己的「毕生所学」给「贡献」出来。知识这种东西,有的人会藏私,但我觉得藏着掖着没意思。真正的能力,并不在于别人学不到的东西,而是别人学不会的东西。


有的时候,有些文档会让人觉得很没意思。完全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对这种文档,我个人是并不喜欢的,但偶尔也必须得去做一做,还好不是太多。

在现在的公司,基本碰不到这种事情。就算有,可能也不是我的事情。但在以前的公司,就会有不少。看起来厚厚的一叠文档,比词典还厚。有没有人看?没有。有没有用?有。你得有它。有就行。

曾经向当时的主管抱怨过,得到的回答是:这些文档的确没有意义,但规定要求必须得有它们。可能是因为如果能沉住气把这些都完成了,那这个项目的总体质量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这是甲方的一个测试,一个考验,或者说是一个保证下限的东西。肯把这些无聊的事情搞完的,大概率也就不那么草台班子了。

或许有几分道理,也或许其实是歪理。但不管怎么说,总之当时的我是被说服了,埋下头继续写。


又有的时候,有些文档,真的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以前说过这个观点,可能是在Google+上。我认为如果要自杀,一定要写遗书。悄咪咪地去死也就算了,别给后人留悬案。如果有遗书,家人或许还可以帮你讨个公道,没有遗书的话,很多时候就白死了。反正都是要死了,干嘛不把后事办好一点呢?

图片来自网络

反正车费你都拿不回来。

2025-07-23

编程随想:可以delete this吗?

在C++中能不能delete this,去问AI,它能给你一个基本上算是标准答案的回答。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在C++中,从技术上讲,你可以在类的成员函数中调用 delete this。然而,强烈不推荐这样做,因为它非常危险,并且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问题。……

看起来是不太好的,至少是不推荐。
但是如果你改一个问法,去问可不可以「对堆上new出来的非模态对话框在PostNcDestroy中做delete this操作」,那它又会改口了。

在MFC中,当你在堆上new了一个窗口类,并且它是一个非模态对话框,那么PostNcDestroy中调用delete this是完全安全且合理的。这是一种标准的MFC编程模式,专门用于解决你所描述的生命周期管理问题。……

所以,事情都得分场合来看。有些情况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至少会是合理的。反过来也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对具有某个「标签」的事物并不应该有唯一的判断结论,因为它可能还有别的标签(不知道3D人士看不看得懂)。


上述资讯,其实算是C++开发的基本功。MFC开发如果入了门,也不应该有此疑惑。不过呢,世间的事情很多都比较复杂,并不像示例或教科书上那样简单、清晰、明了。夹杂了别的东西之后,情况就又发生了变化。

最近在查一个问题,就遇到了一个案例。
有个小弟,在PostNcDestroy里面,去上了一把锁。std::mutex,成员变量,用std::unique_lock辅助管理。
然后程序就Crash了。调试起来倒也容易,因为这个虽然看起来跟多线程有关,但也并不是真正的多线程问题,还是很容易复现的。

我也不多啰嗦。到了这把年纪,很多抖擞精神去查的问题,结论出来以后都失望无比,最后写都懒得去写,何况世上还有AI。有经验的程序员应该一眼就看出问题了:std::unique_lock在PostNcDestroy函数退出时,才会把自己管理的std::mutex给解锁,但那个时候这把锁的主人已经把自己给毙了。这就相当于访问了无主内存。

所以,「自毙」这种事情,虽然不是不可以,但后事还是要先安排好。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比如,「禁诉令」这件事就做得很好。否则法院可能哪天就得直接关门了。

2025-07-04

「伟大」的独立日

收到美股基金定投失败的消息,咕哝着「狗日的美国佬又放假了」,看了日历才想起来是「独立日」到了。

还没看过同名电影,据说是科幻片。我的阅片量,说低不低,说高也不高。但是拜最近的bttt11.com和cunpian.cc被404所赐,将来估计是会持续走低了。

在这「伟大」的独立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同样「伟大」并且还「美丽」的法案。具体内容我也不清楚,不评论。反正川普和MAGA是想它通过的,对了还有万斯,就是让泽连斯基去穿西服的大聪明。然后马斯克是反对的,态度还挺激烈,以至于川普说要把他遣送回南非去。

美国就是美国,还是挺文明的,要收拾人讲起来也就是「遣送」。你看像人家赫斯还得自己开飞机,林副主席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开的三叉戟,当然也不能排除马斯克最后是不是也还会落得一个只能自己开星舰的下场。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美国从英国独立,说起来自然是个大事件。但英国其实也没有那么「坏」,至少后来也成功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了。相对而言,制宪在我看来对于今天的影响其实要更大一些。然而美国的宪法日并不是一个法定节假日。我对此的理解是公民与政府的权力斗争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现在仍然在继续,宪法修正案都二十几条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庆祝的。

Blog上黑白色的祭奠,已经持续了一个月。这一个月以来,我作为一个色觉正常的人士,也体验了一把色觉障碍者的感觉。去感受,去理解,然后去思考,我觉得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种应该要去践行的方式。在这方面肯定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无意追赶或比较,也无意标榜什么,只是希望自己还来得及。

刚好那位总理讳莫如深的冥寿也过完了。因此把网站的配色恢复正常吧。明年见。

2025-07-01

我的电脑史(三)——80486DX2-80

已经忘了是初三还是中考结束后的假期里面。我的电脑升级成了486。

初三的学业还是很紧张的。我在初一和初二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数学当然还是班里第一,物理和化学也没有问题。尤其初三加上的化学,因为只涉及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我小学就通过科普读物了解过了,基本没费什么力气。但语文和英语这些文科并不突出,特别是语文,因为是班主任教的科目,一个老头子,跟班里绝大部分男生都不对付,所以成绩很一般。初一的时候历史还不及格过,还好只有那一次而已。

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父母真的是有魄力,敢在那个时候给我换电脑。升级以后的电脑,具备了彩显、声卡、光驱,可以被称为「多媒体」了,娱乐性大大增强,不亚于如今的手机。对于当时还是个初中生的我,无疑具有莫大的诱惑,很容易走上「邪路」。

转折点来了,初三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老头子本来就有劣迹(私下有传言他以前有跟女生不清不楚过,按我外婆的说法是「犯过错误」),带的班级成绩也不好,在年级里面的评价是学生都比较顽劣,有时候还有老师和学生拳打脚踢的事情发生。于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年级组把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一位三十来岁年富力强的青年女老师。

女老师的作风很是强横,个性鲜明突出,很快把整个班级收拾得服服贴贴,不再敢乱来。当然她也不只是强硬而已,在提升考试成绩上的确有真才实学。通过一些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突击工作,学生们的成绩提升明显,家长们也服气。我直到现在都还会在梦中时不时梦到又去参加考试,然后心里暗自发愁背过的东西过了这么久怎么可能还记得。


升级是去的电脑城,那个时候重庆的整机DIY行业才刚刚开始起步,一切都很原始。商家自己也没货,带着我们四处找零配件。印象中很深刻的是,主板是去一家专卖店里面选的,门店在电脑城之外,嘉陵江索道那边。当时在选Hippo 10还是12这件事情上纠结了蛮长的时间,最后还是选了12。

图片来自网络,但确是当年的模样

CPU用的是TI的486DX2-80。内存则升级到了4MB,用上了72线的SIMM,印象中是两根,2×2MB。386SX的机箱已经太过窄小,放不下HIPPO 12主板,所以也一起换掉了。新的机箱其实很简陋,盖子的铁皮挺薄,打开的时候还会变形。当时不太在意,也无从对比,后来我大学时DIY接触到了其它机箱以后,才知道它的品质相当不行。

这次升级的时候,准备加一部光驱。商家给到我两种选择:1x或2x,也就是单倍速和倍速光驱。当然当时也有4倍速光驱,不过价格明显偏高。我们选了2x倍速光驱,但商家死活装不上,换了1x光驱就可以。
之前还在用386主机的时候,硬盘已经升级成了一块三星420MB。最后的诊断结果说是这块硬盘跟光驱冲突。偏偏1倍速和2倍速的差距在某些场合又非常明显(比如看VCD),最后不得已把硬盘换成了Maxtor的420MB。旧硬盘抵了一部分金额,但还是额外出了一笔钱。

光驱已经忘了是什么品牌,好像是Acer。当时坚持不用1倍速光驱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因为那个可以兼容三星硬盘的单倍速光驱的品牌我没听过。后来这部光驱用了蛮长时间。面板上有外接3.5mm耳机的接口,也有按键可以直接播放CD,不过音频是从这个外接接口出去的。后来的光驱就都有一根音频线,可以接到主板或声卡上,走声卡输出了。

图片来自Reddit

既然是「多媒体」电脑,声卡也是必不可少的。声卡是OPTi 82C929A MAD16 Pro,兼容性倒是还不错,大致相当于Sound Blaster Pro/16的程度。Driver在一张1.44MB软盘上,其中测试MIDI的Demo音乐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随口就能哼。后来进大学看了NBA才知道原来是美国国歌。这块声卡一直用了五六年,到我大学中期才淘汰掉。

声卡接了一对塑料音箱,一直用到我大学毕业。另外还配置了鼠标。键盘已经有点失灵,于是顺便也换掉了。因此,说起来留下的只有显卡和显示器,以及两个软驱。其余的配件都换掉了,相当于新买了一台电脑。因此老的80386主机我就收了起来,加上之前换下来的双频单显,怀旧的时候可以装起来玩玩。


说起怀旧,那个年代我就已经开始了。我偶尔会把一台「大屁股」电视搬到我家里睡的「上铺」去,接上FC开始玩「魂斗罗」。那台电视据说是我大舅年轻时玩过的,整个像一个小柜子。透过木质外壳的缝隙,看得到里面有电子管,开机后的确需要预热一段时间才有图像。屏幕是黑白的,都不知道有没有十寸,不说的话我还以为是个示波器。当时不知道DPI为何物,反正我觉得它清晰度还不错,比家里18寸彩电要高。

图片来自网络,大致长这样

有了光驱作为输入设备,电脑的可玩性骤然高了起来。装机的时候,店员用了一张游戏光碟作为试机碟,我看到里面游戏挺多也挺不错,死乞白赖地找人家要了过来。这张光碟我现在还留着。
第一个玩的游戏是《悲恋湖杀人事件》,因为目录的名字「SADLAKE」是我第一眼看到并且能看得懂的。
第二个学会的单词则是「KOEI」。我很幸运,玩的第二个游戏的目录名字是「KOUKAI2」。它让我知道了,即使是在那个年代,那种硬件条件下,一个好游戏也能做到什么程度。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我也时常往电脑城跑,自己去淘光碟了。到上大学为止,大概攒了两个光盘包,40张碟片左右。一开始光碟要40至50元一张,后来慢慢降到10元左右,说起来也是花了接近一千块钱。看来,90年代中后期,不仅我们家,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在慢慢往上走了。

高一的时候,我去买过我上大学以前唯一的一件正版游戏,就是96年发售的《金庸群侠传》,79元。当时是从《大众软件》杂志上看到,于是刚一上市我就去买了。还记得是在文化宫中门对面的那个大厦里面买的,从天桥进二楼,有一些卖IT软硬件的商店。国内正版软件市场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起步,国人的意识也是一样。我妈把我痛骂了一顿,说我乱花钱。然而我也不花什么别的钱,连零食都不吃,她也拿我没什么好办法。

不过这并不是我买的第一款正版软件。第一次换硬盘的时候,我当时提出来要把他们的一些软件目录上的内容给拷贝到硬盘上带走,后来放不下,又买了一些软盘。作为交换条件,对方则提出来,要我们把他们的一套正版软件给买下带走。

图片来自网络,我的是5.25'磁盘的载体

那套软件放在他们玻璃橱窗的最顶层,看上去包装很正规,很高大上。后来拿回家拆开一看,的确也是。里面至少有10张5.25寸软盘,以及好几本手册。手册有厚有薄,软件看起来是全英文的,我后来安装过。说明书里面有部分具备中文,也有一些是全英文的。

软件名字叫做——Visual C++ 1.0。可惜现在肯定已经随着老房子的清空和出售而毁损了,不然还可以跟大舅的小黑白电视机一样当作收藏品。


初三的我,跟小学六年级一样地幸运。奥数竞赛再一次得奖,这次是省二等奖。复赛的时候一共就三道题。按照同学的说法,我上来就把第一道题做了,看看第二道题有点难,翻过来把第三道题也做了,剩下的时间研究了一下第二道题,然后把它也给解决了。

物理竞赛我也捞了个三等奖。最后顺利晋升本校高中部,并且在高中两个重点班的「选秀」环节被第一顺位选走。我只记得中考数学150分拿了143.5,其它科目都忘记了,想来也不会差。

我们班也成功逆袭。原来的「重点班」,不少学生都「跳槽」去了所谓更好的「一三八」。我们班的成绩紧随其后,原来班上那帮顽劣之徒,成了本校高中一年级的骨干力量,后来高中各个班的「尖子生」,都是从我们这个初中班级开枝散叶出去的。

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开始「泯然众人」,班主任一直有点遗憾。她总觉得是我高一的时候一次体育课后的意外导致的,被「摔傻了」。
当时是一次下午的体育课后,体育老师让我们把一些体育用品搬进仓库。我们几个学生干完活以后,看到仓库中有跳高用的垫子,于是就自己在那边跳着玩。我大概是一次脚勾到了什么东西,摔到了垫子外面,接下来的记忆就是被人扶着坐起来,中间的一段已经失忆了。

现在看来应该还只是轻微的脑震荡。送去了急救中心,班主任的老公是那里的医生,看过之后判断无大碍,于是叫了出租车让同学把我背回了家。同学虎背熊腰,我瘦瘦小小。他家里也有电脑,到了家以后他看到我的「玩具」,心里有了数,后来三年我们就成为了玩伴。
我用了一大叠软盘把《仙剑奇侠传》给了他,他也给了我《风尘三侠之金箭使者》和《妖魔道》。不过他后来热衷于玩格斗类游戏,大学以后我们就分道扬镳了。

图片来自网络,我好不容易才想起游戏名字

游戏多了,自然不需要自己来写。因此程序开发的事情,算是渐渐撂下了。


高一的时候,学校开了电脑课。电教老师找我恢复过两次误删的文件,他居然连undelete都不会用,我有点惊讶。剩下的时间,我就在他电脑上玩《FIFA94》和《波斯王子》。

其实初一的时候,开过电脑兴趣班。当时我有参加。这位电教老师发了一份考卷让大家做,当作入门测试。我一看,这不就是我上学期刚考过的奥数之类的东西吗?卷子是油印的,不是很清楚,老师边念题,就要学生马上做,没给什么思考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跟不上,但我发现自己做起来比之前六年级时又简单了许多,时间还真是够用。旁边一个家伙在抄我的答案,后来他大学期间去创业开了个网站卖旗袍,卖了很多年。

初一时候学校的机器,好像都还不是x86。有一台CEC-I,数量是不少,机器感觉还没我小学好。到了高中时候,机器换过一批了。有80286出现,那些非x86的机器已经看不到了。我不知道他们上课学了些啥,反正我都在老师办公室里面呆着,没怎么上过课。

后来期末考试,电教老师来发完考卷之后,班主任直接让我上台带着大家把题目做掉了。还冲我挤眼睛,问我说感觉好哇?搞得我很尴尬。题目的确是简单,对我而言是很基础的IT知识,里面我只有「五笔输入法」的那道题不会做,其余都有把握拿满分。

图片由Google Gemini生成

高一下半学期,电教老师让我去参加一个比赛。编程相关的,一开始说还有一个高二的学长也要参加。老师为我俩指点了一些要复习的内容。那个学长据说只是自己在家瞎玩玩,估计期末考试题目还是会做的,竞赛就不行了。后来他知难而退,竞赛最后就只有我一个人去。

比赛记得是去的三中,老师带我去。难度不小,跟小学那次不可同日而语,四道题我可能只做出来一道半,拿了个三等奖。碰上初中那帮从我们学校「跳槽」过去的「尖子生」在三中玩Novell网,我这种自学成才的也只能干瞪眼,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这台电脑后来加了两根内存,组了一个四槽8MB内存。过了几年,内存突然便宜了不少,有一次我跟我爸去逛电脑城,发现已经是这个价钱了,随手就买回来了。
再后来,硬件也没有升级过了。不过我在高中最后冲刺的时期,踏上了一块全新的领域。
我们买了一台Modem,外猫,33.6k。当时已经有了56k的Modem,但我机器UART不行,波特率有限,权衡了一下之后没有买。

图片来自网络,外观有点像,大差不差

再次佩服我爸妈胆子大,竟然让一个高三学生去上网。尽管一开始是FIDO网,但那也是很容易就陷进去的东西。现在哪个家长敢在学生高三的时候突然把手机给他让他随便玩?
话又说回来,可能我那个时候的成绩也比较能让人放心,以至于他们相信我能hold得住。可能我从高中开始成绩一直比较「稳」吧。

虽然一开始去了城市的FIDO里面逛了一阵子,不过后来我其实更多地是固定呆在一个BBS「GAMEBOY」上玩,相当于在泡一个论坛。站长Xiang Tao是一个公司里面的运维,用自己家的电话线路开了个拨号BBS,后来又加了一条线路。高中的时候,城市里面家用固定电话开始普及了,资费也算还好,一小时还不到10块钱。于是每天用Telix拨上去收数据,然后用BlueWave慢慢看慢慢回,就成了我回家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睡觉之前还会再做一次。这样做,电话费其实要不了多少,后来拨号上Internet就不一样了。

这个BBS比较有特色,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个具有模拟股指期货的BBS。开发者Huang Hui是个程序员,写了个插件让BBS有了这个功能。站长也在玩,还有几个成年人。我们这种小屁孩就在里面瞎胡闹,灌水什么的。

感谢PCem,感谢WinImage

不过我也贡献了一些资源到站内, 有一些科幻小说,还因此混了个科幻区的版主当当。在学校里面我是从来不想担任任何职务的,但班主任强迫我当「数学课代表」,结果导致我的数学成绩在高中阶段并不出色,我也开始讨厌数学。高考时勉强考了个110多,不算出色。

高考完了以后,GAMEBOY站长从报纸上看到了录取信息,向我祝贺。川大(当时还叫四川联合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录取名单第一个。随后我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去上大学,也就意味着我与GAMEBOY告别了。不过在学校有更大的BBS「蓝色星空」。去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的一个夜晚,我在WPS上敲下了一篇长文,祭奠我的青春。那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密集使用双拼双音了。后来我把密码忘了,加密的文档再也解不开。传说有万能密码,可我再也未能找回。